尼日尔一直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,地下蕴藏着大量石油,只是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,自己一直未能开发出来。直到2003年,中国石油公司带着资金和技术进入,开始帮助建设阿加德姆油田,还铺设了长达2000公里的输油管道。到2011年,津德尔炼油厂也完工了。
随着这些项目的推进,尼日尔的石油产量迅速从零增长到每天九万桶,其中九成的功劳都归功于中国的支持。中国对尼日尔的投资也不小,五十亿美元的投入相当于尼日尔两年GDP的总和。对于尼日尔的普通百姓来说,这笔投资带来了不少实惠:加油站不再排长队,油价也稳住了,外汇储备有所增加。
此外,几千人直接在油田和炼油厂工作,间接带动了周边的运输、餐饮等行业,创造了数万个就业机会。周围的地区也因此开始修建水井、学校和诊所,整体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。
展开剩余82%本来这一合作应当是双赢的典范,然而,2023年7月26日,尼日尔发生政变。新上台的军政府领导人阿卜杜勒·拉赫曼·奇亚尼宣布自封为“救国委员会”主席,接管了国家的领导权。上台后,奇亚尼的政权迅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,首先是驱逐了法国驻军,并计划到2023年底关闭法国的军事基地;随后,他们开始加强与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关系,但与中国的合作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。2024年4月,尼日尔政府与中石油签署了一项价值四亿美元的原油销售协议,中石油预付了款项,帮助军政府渡过了财政难关。
然而,军政府上台后,尼日尔的财政状况堪忧,外汇储备仅够支撑两个月的进口,国库几乎空虚,奇亚尼和他的团队开始对中国企业的账户产生了兴趣。根据原有的石油分成协议,尼日尔政府应该获得15%的份额,而中国则享有85%。但新政府希望将这一比例改为70%和30%。虽然油田、管道和炼油厂的建设都是中国方面负责,承担了大量风险和技术工作,但他们依然试图多从中获得收益。
2025年3月13日,军政府加大了对中方的打压,直接要求三名中国高管离开:中石油、西非石油管道公司和津德尔炼油厂的负责人。官方理由是薪资差距过大:中国员工的月薪为8000多美元,而本地工人的月薪仅为1200美元。军政府还批评中国员工占据了大多数管理岗位,而本地人只能做一些底层工作。事实上,这在全球石油行业中并不罕见,高管和技术骨干通常需要离乡背井,负责的都是一些复杂的技术工作,而本地工人往往从事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。
与此同时,军政府还冻结了炼油厂的银行账户,并关闭了尼亚美的一家中资酒店。酒店原本是为石油项目的员工提供服务的,设施标准很高,因此价格也较贵。显然,这些举措并非单纯的纠纷,而是为了争夺控制权和资金。
军政府的这种做法过于急功近利,想要推动更多的本地化就业,但过度依赖资源民族主义,忽略了尼日尔石油业对中国技术的高度依赖。很快,问题便接踵而至。2025年3月底,中国团队开始撤离,阿加德姆油田的日产量从九万桶骤降至三万桶,产能损失超过70%。炼油厂的设备也因为缺乏维修人员而无法正常运转,本地操作员无法独立处理复杂设备。尼日尔不得不从邻国高价进口柴油,导致进口成本飙升,黑市油价也上涨了三倍。失业潮也随之而来,数千名石油工人失业,纷纷走上街头要求工作,甚至与警察发生冲突。
2025年5月24日,军政府再次发布通知,要求中石油和炼油厂解除与所有超过四年工龄的外籍员工合同,这一决定将影响到几十名外籍人员。到6月,石油产业几乎陷入瘫痪,日产量已不足三成。周边国家如马里和布基纳法索,曾经从尼日尔进口成品油,现在转向了其他国家。尼日利亚则在口头上保持友好关系,但实际却通过控制管道流量,使得油流减少了一半。国际投资者纷纷撤资,尼日尔的经济状况愈加严峻。
军政府原本希望通过石油出口赚取外汇,但由于资源管理不善,外汇储备已所剩无几,甚至连药品和粮食的进口也受到了影响。
根本原因还是军政府政策的变动。在奇亚尼上台后的两年里,国家的安全局势并未得到控制,反而恶化,伊斯兰武装对油田进行了袭击,叛军还炸毁了输油管道。与此同时,国际社会对尼日尔实施了制裁,援助几乎断绝。2024年,军政府通过中国获得了四亿美元的紧急预付款,但他们试图推翻原有协议,要求补税并强制本地化。然而,忽略了技术培训和设备复杂性的现实问题。本地工人无法迅速掌握先进技术,而赶走技术专家则无异于自断臂膀。
2025年8月,随着中国对尼日尔Meleke原油的采购几乎停滞,双方关系降至冰点。中国在尼日尔的石油合作几乎陷入停滞,政治不稳定是主因。军政府尝试寻找新的合作伙伴,但谁敢在这种风险高、回报不确定的情况下介入呢?
在萨赫勒地区,马里和布基纳法索也相继采取了类似的政策,对中资企业进行了压缩,借口仍然是薪资差距和资源控制问题。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已经遭遇了不少挑战,政治风险日益显现。军政府所追求的“平等”背后,忽视了互利共赢的基础。
尽管尼日尔石油产量并不大,全球油市的份额相对有限,但对尼日尔来说,石油产业依旧是支撑经济的命脉。然而,军政府的短视决策和过度的资源民族主义让尼日尔陷入了困境。未来的道路充满了不确定性,国家前景堪忧,尼日尔这次的教训或许代价太大。
发布于:天津市